茶马古道 | 望不尽的马帮,闻不够的茶香!

2021-06-01

“黑茶一何美,羌马一何殊”,这是汤显祖《茶马》中的一句诗。北有丝绸之路,南有茶马古道。丝绸之路早已成为闻名全球的黄金旅游线路,古城、古镇、古街、古村、古堡、古宅、古桥、古树、古寺、古庙等“古”字系列遗迹、遗址、遗存,无一不是景点,古道也是,而茶马古道无疑是古道旅游中的上品。况且,茶马古道因边区贸易而来,古道是载体,茶马是流韵,而其中的经济、军事、文化、宗教的交流就是茶马古道之魂。茶马古道作为古代商旅之遗迹,必将成为未来旅行之经典胜迹。

北有“丝绸之路”,南有“茶马古道”。每当品读明代文学家汤显祖《茶马》古诗时,眼前不禁浮现历史上那一队队穿梭在“茶马古道”上的马帮,耳边回荡着边疆小调,鼻尖萦绕着浓郁茶香,久散不去。“黑茶一何美,羌马一何殊。”“羌马与黄茶,胡马求金珠”。

01、 茶 马 互 市

特定历史背景下,特殊的贸易形式。

在唐宋时期,中原王朝的内部地区与边疆地区,产生了“以茶易马”或者“以马易茶”的贸易方式,这就是历史上的“茶马互市”。当时,中原政权最大的敌人为北部及西北部的游牧民族,而在数次的交手后,发现游牧民族战斗力强悍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骑兵的战马。他们的马匹不仅数量多,而且品种好。相同马龄的马匹,游牧民族所在地区品种的马,速度及耐力等各方面都优于中原地区的马。于是,中原地区对边疆地区的优良品种的马就有了极大的购买需求。

恰好当时边疆地区的人,常年饮食以牛、羊为主,少青菜,他们逐渐发现中原地区购买过来的茶,喝起来有着分解油脂,增加奶香的功效。于是,边疆地区的民族,在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后,对中原地区的茶,也产生了大量的购买需求。于是,两边各取所需,边疆地区民众用自己手中的“马匹”来换取中原地区百姓的“茶叶”。而中原地区的百姓用自己家乡盛产的“茶叶”,换取边疆地区民众优良的“马匹”。这样的贸易形式,将供求关系的平衡做到了极致,就是最早的“茶马互市”。据说边疆地区民众喜欢喝茶,这一习惯是文臣公主当时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。她的出现,带动了边疆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文化、科技、饮食、农业、饮食等各方面的交流。“茶文化”也就进入了边疆地区百姓的生活中,并成为他们离不开的饮食美味。

02、茶 马 古 道

起于唐宋,兴于明清

1、起于唐宋:唐高祖时,大唐国力越来越强,周边的少数地区政权也都陆续开始向大唐臣服。当时,吐谷浑、突厥等西北少数民族,主动向大唐提出贸易交往。而那时的唐朝,经历过几次战争之后,也是急于休养生息,发展国内经济。于是,唐王朝陆续出台了“茶马互市”的各种政策,并划定特定的地方进行贸易来往。之后,唐宋时期“茶马互市”这样贸易形式逐步建立了起来,顺其自然地就出现了满足这种贸易形式的贸易通道。古代交通方式有限,“马帮”就成了为交换“马匹”和“茶叶”贸易提供服务的运输商。随着“茶马互市”规模的扩大,一条条古道被相继探索发展出来,随着历史的发展,人们逐步将这些道路统称为了“茶马古道”,一个听起来还有点浪漫的名字。

2、兴于明清:到了明清时期,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。其中,崛起了规模比较大的几个商会,如陕西商会(秦商)、山西商会(晋商)、安徽商会(徽商)等商会,他们的商业轨迹开始踏遍全国。这些商会生意做大后,进出西北、西南、陕甘等地,靠的也是“茶马古道”。

03 茶马古道的3条主干道

历史上,真正意义上的“茶马古道”,其实并不是特定的某一条明确道路,它是陕、滇、藏、甘等地区,进行“茶马”贸易交往的道路的总称。

❶陕-甘-“茶马古道”

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《茶马》中就曾对陕-甘-“茶马古道”有过这样的描述:秦晋有茶贾,楚蜀多茶旗。唐朝统治者们看到这条“茶马古道”不仅为大唐的军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优良战马,还促进了与西域各国的经济交流,为国家增加了税收充盈了国库。于是,大唐皇帝开始公开支持“以茶易马”的贸易政策,下令陕西境内以及相邻的省份大量种植茶叶。

图片

❷滇-藏-“茶马古道”

相对于陕-甘-“茶马古道”的悠久历史,滇-藏-“茶马古道”的出现稍微晚一点。在明朝洪武十六年,大明王朝设置了“雅安茶马司”,总管西南地区的“茶马贸易”。对于明朝来说,由于其防范重心在于北部的女真部落,所以整个明朝的经济重点也是北方地区。对于西南地区的“茶马贸易”,本没有放太多的精力。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西南地区的商人们就有了更加宽松的贸易政策,使得滇-藏-“茶马古道”上的“茶马贸易”在相对自由的经济政策下快速地发展了起来。

图片


❸川-藏-“茶马古道”

青藏地区的民众平日吃的最多的就是牛、羊肉,面食以青稞为主,少青菜。古代关于形容青藏地区民众饮食特色的记载中,就有这样的一句:“其腥肉之食,非茶不消;青稞之热,非茶不解”可见,当地民众对于“茶”的需求之高,可以说是一日三餐“无茶不欢”。到了清朝时期,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交流更为频繁,极大地促进了川-藏-“茶马古道”的发展。到了康熙时期,清政府对原本的川-藏-“茶马古道”进行了优化,特意在打箭炉(现在的康定)设立了“茶关”,用来监督管理过往的“茶马”交易。另外,清政府还特意耗费巨大银两,开通了可以直达打箭炉的“瓦斯沟路”,这样川-藏-“茶马古道”变得更加畅通和快捷。

04、望 不 尽 的 马 帮

险山恶水,也阻挡不住穿梭的马帮。
陕西秦岭中的巍峨高山、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冰河、以及滇藏地区的羊肠小路,“茶马古道”上的马帮,一代又一代地来往于这样的险山恶水中,完成了“茶与马”的来往交易。到了后期,“茶马古道”所交易的不仅仅只有“茶”和“马”,还有“盐”、“布匹”、“银器”等生活物资。青藏高原,那是被称之为“人类生命禁区”的地方,是世界第三极,天气严寒空气稀薄。可以说,经过青藏高原的“茶马古道”,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、行走最艰难的贸易道路。滇-藏线上,所经地区天气变化莫测,有时候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体会到四季的变化。例如早上的天气还是阳光万里,中午就冰雹大雨,下午可能又是大雪皑皑。

雨中的“茶马古道”

但是,纵使有着这般的险山恶水,我们勤劳的劳动人民,为了生计,依然没有选择后退。于是,在弯弯曲曲的各条“茶马古道”上,望不尽的马帮,交叉相错,绵延不绝。你从云南进入藏区,我从藏区进入云南,用各自所携带的货物,到目的地,换取所需要的货物,然后再沿路返回。就这样,周而复始,代代相传,久而久之,茶马古道上的“马帮”,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,“马帮文化”,在多地域、多民族的交流中,绽放出了绚烂的光彩。

05 闻不够的茶香

为何说“茶马古道”是“普洱茶”之魂

云南“普洱茶”现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世界级的“名茶”,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,都有着一批忠实粉丝。从唐代开始,就有马帮开始驮运“普洱茶”,或入藏区,或进入缅甸、越南等地,“普洱茶”开始声名远播,将中国的“茶文化”带到了全世界。可以这样说,没有“茶马古道”,就没有现今闻名世界的“普洱茶”。“马帮文化”和“普洱文化”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,才让“普洱茶”的茶香,飘过了雪山,飘过了草地,萦绕在了每个喜欢喝普洱茶的茶客头顶,久久不能散去。运输途中的自然发酵:另外,因为“茶马古道”上运输“普洱茶”,靠的就是马驮人拉,再加上蜿蜒曲折的道路,变化莫测的天气,导致一趟货物运送下来,时间少则十几天,多的可能长达数月。在这个时候,马背上驮着的“普洱茶”免不了会受潮、受热,这反而促进了“普洱茶”的陈化发酵,使得“普洱茶”有了它独特的陈香味。

普洱茶香

所以,有茶客将“茶马古道”称之为“普洱茶之魂”,这样看来,似乎也没有错,没有“茶马古道”,可能云南地区“普洱茶”,还仅仅是当地民众自己独享的小众茶叶。“渥堆发酵”与“熟茶”:因为运输路途长、颠簸不已,“马帮”和茶商们发明了独特的“渥堆发酵”技术。经过这一发酵技术,熟茶诞生了,并做成了“饼状”物,更有利于长途运输了。这就是很多茶客喜爱至极的“普洱熟茶”,喝一口,满满的陈香味,让爱茶人停不下来。这样的“普洱熟茶”,因其独特的饼状外形也被称为“普洱茶饼”,这样独特的包装方式不仅增加了香味,还更加有利于人们运输和储存,极大地促进了“普洱茶”的流通。

总结:

漫漫历史长河中,在蜿蜒曲折的“茶马古道”上,一队队或长或短的的“马帮”,或面迎面交错而过时寒暄几句,或前后相接哼几句曲调,一眼望不到尽头。“叮当叮当”的马帮铃声,回荡在漫长“茶马古道”上。那些在远处等待“马帮”到来的客人,就等着喝这一口陈香的“普洱茶”。这就是我心目中的“茶马古道”,望不尽的是“马帮”,闻不够的是“茶香”。


分享
写评论...